关于印发《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单位:
		现将学院《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OO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院校建设实施方案
		 
		    国家和湖北省启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以来,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6] 44号)和《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鄂教高[2006]3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开展了“示范院校”创建工作。在深入学习和广泛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建方案,明确了学院未来建设发展的重点,建立了创建工作的基本架构,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学院于2008年4月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为促进我院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作,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确保建设质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整体办学实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两个决定和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秉承“依靠行业,服务社会,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立足襄樊,服务湖北,辐射周边,充分利用和发挥襄樊“汽车城”、军工企业基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农业大市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五大区位和行业优势,贴近企业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通过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共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教学团队,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三年建设,把我院打造成区域及行业技术服务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襄樊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在湖北高职教育中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跻身于全国高职教育的先进行列。
		二、工作目标
		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是学院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办学实力的大好契机,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紧抓机遇,紧贴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创新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具体目标如下:
		(一)建成服务湖北支柱产业的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畜牧兽医、医学影像技术等4个省级重点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护理、服装设计、市场营销、会计等5个院级重点专业及专业群。
		(二)构建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四)建成“教学名师、技能名师”领军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
		(五)建设以“教学工厂(场)”为主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六)建设服务与保障为一体的制度体系,形成以“双依托”为主的校企互动机制。
		(七)建成推动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八)完善学生职业道德和素质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九)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
		三、工作机构
		为加强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按时高质量、高效益地各项建设项目,学院决定成立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
		(一)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梁建华  蔡泽寰
		副组长:刘爱平  蒋远国  朱顺祥  海卫泉  戴国强  李伶  宋清龙肖练武  万成海  周永春(神龙汽车公司襄樊工厂厂长) 谭华祥(襄樊正大公司总经理) 
		成  员:李 斌  赵 涛  陈  琦  李祥富  邵坎坷  杜爱萍  皮书举  刘传富  黄成洪  贺家杰  沈传华  杨汉东  陈忠根    杨晓炳  章  伟  刘明辉  耿保荃  李炳顺  邓学丰    汪博兴  张映晖  王长义  瞿宏杰  温茂兴  赵汉芬    王  静  田家富  李文龙  何顺昌
		主要职责:全面领导学院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作,审批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指导、督办、检查各工作组的建设工作;领导中期检查和省教育厅的验收工作。
		(二)建设办公室。
		主任:陈  琦
		成员:赵  涛  李祥富  沈传华  杨汉东  杨晓炳  李炳顺  何顺昌余荣宝  赵良虎
		主要职责: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完善建设方案,制定实施方案;协调建设工作,把握工作进度,督办落实任务;收集建设成果,总结建设经验,通报建设情况,开展检查验收;组织召开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在适当时间,组建专班,明确专职人员。
		(三)质量监控办公室。
		主任:杜爱萍
		成员:刘传富  黄成洪  何仁早  曹德印  孙华明  吴正国
		主要职责:全面监控省级示范院校各项目建设质量和建设进度;监督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参与检查验收。
		(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综合组。
		组长:肖练武
		成员:陈  琦  耿保荃  涂家海  邓学丰  李先国  马仁海  张映晖  王  惠  王长义 瞿宏杰  赵汉芬  张家忠  田家富  戢运丽  李文龙  王  欣  许安保  余荣宝
		主要职责:加强专业建设,合理布局,加大重点专业建设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在省级、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方面有较大突破;以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参照职业岗位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每个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开发3-5门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在区域或行业内至少2所职业院校中推广使用;大力开展校本特色教材和各级规划教材建设,形成系列精品教材;深入践行“1233”办学模式,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系(院、部)要落实好各项建设方案,要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岗实习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形成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办学体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成果。
		下设9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小组。
		1、省级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小组:
		(1)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小组
		组  长:程洪涛
		副组长:耿保荃
		成  员:涂家海  贾梦飞(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2)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小组
		组  长:王德良
		副组长:耿保荃
		成  员:王保成  冯  俊(旺前实业有限公司华昌汽车服务销售公司)
		(3)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小组
		组  长:张代涛
		副组长:王长义
		成  员:瞿宏杰  谭华祥(襄樊正大有限公司)
		(4)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小组
		组  长:付建国
		副组长:赵汉芬
		成  员:张家忠  杜龙庭(襄樊市中心医院)
		2、院级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小组: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小组
		组  长:张月红
		副组长:耿保荃
		成  员:王保成  李京昆(襄樊亮剑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2)护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小组
		组  长:罗红艳  张连辉
		副组长:赵汉芬
		成  员:张家忠  何红燕(襄樊市中心医院)
		(3)服装设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小组
		组  长:翁小川
		副组长:邓学丰
		成  员:李先国  汪善国(天王服装公司)
		(4)市场营销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小组
		组  长:方基志
		副组长:田家富
		成  员:戢运丽  刘慧波(襄阳鸿丰汽车装备有限公司)
		(5)会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小组
		组  长:刘海燕
		副组长:田家富
		成  员:戢运丽  王为夏(际华3542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五)师资队伍建设组。
		组  长:海卫泉 
		成  员:沈传华  许安保  余洪涛
		主要职责:大力开展高水平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制订 “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认真实施“131”人才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技能名师”建设工程等“三项工程”,突出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六)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组。
		组  长:肖练武
		成  员:贺家杰  李祥富  许安保
		主要职责:根据专业、课程建设对实践教学条件的需要,吸收社会力量,合理配置水平适当、效益最大化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校企合作,建设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和实习车间;在建设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学院重点专业建设的需要,突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建设途径,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相对稳定、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合理规划,科学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设施运作状态良好。
		(七)经费保障与监控组。
		组  长:朱顺祥
		成  员:王庭海  何顺昌  丁业彬  张  梅
		主要职责:制定经费预算方案,争取举办方投入建设项目的资金达到实施方案要求,投向准确,并能列入预算;确保学院建设经费投入有保证,管理严格,有监控评价机制,已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大力吸引社会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资源,使学院自筹资金能力和办学效益均居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先进水平。按建设进度做好各项目建设经费预算,保证专款专用,专项投入及时到位。
		(八)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项目组。
		组  长:戴国强
		成  员:杨汉东  陈忠根  李祥富  汪博兴
		主要职责: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的需要,积极承担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展职业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学院对湖北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辟对外交流渠道,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形成对外交流成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高职教育品牌,提高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力;建立国际合作教育机制;积极寻求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机会,提升学院对外交流水平。
		(九)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组。
		组  长:宋清龙
		成  员:李祥富  刘传会
		主要职责:全面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企业、学院、学生三方共赢的有效机制,拓宽产学结合途径,有效突破学院与区域内知名企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实施订单培养,指导各系(院)在各个专业切实推进产学结合教育工作。
		(十)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组。
		组  长:万成海
		成  员:杨晓炳  章  伟  周传发  王  壮
		主要职责:深入开展“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为核心的六项工程,把学生专业学习和素质拓展有效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指导各系(院)有效地、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活动。
		四、工作进度
		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分三个阶段,总体进度安排如下:
		(一)第一个阶段(2008年4月—12月)完善建设方案,完成2008年建设任务。
		1、在省教育厅、财政厅的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制订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制订和完善项目管理的保证体系和相关制度,确定项目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参与示范院校建设,将建设任务落实到人。全面启动2008年建设项目,按月落实实施计划。
		2、院级重点专业要对原有建设方案重新审视,认真研讨,修改完善。建设项目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内涵建设为主。完成2008年建设任务。
		3、认真做好2008年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自查工作。
		(二)第二阶段 (2009年1月—12月)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1、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改革,并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形成健全的合作机制。
		2、完善和实施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改革,在全院各专业建立较为完善的2009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
		3、深入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改革教学环境,大力实施情景性教学和生产性教学。
		4、按照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和院级重点专业建设方案,完成2009年建设任务,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5、认真做好省级示范院校中期检查工作。
		(三)第三阶段(2010年1月 —12月) 全面完成省级示范院校建设任务,迎接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验收。
		1、按建设方案全面完成省级示范院校建设任务和院级重点专业建设任务,形成成果。
		2、认真总结并全面推广省级示范院校建设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认真做好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检查验收准备工作。
		五、工作措施
		(一)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各单位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各部门要用示范院校标准规范日常工作,加强统筹,科学调度,使建设工作和常规工作有机结合。
		(二)以落实订单培养和学生顶岗实习作为校企合作的突破口,拓宽校企合作领域,重点在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团队建设、顶岗实习、实用技术研发和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组、产学研工作处、教务处、人事处、学工处(就业办)、系(院、部)要以落实学生顶岗实习为抓手,把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就业基地建设和产学项目合作有效结合起来,统筹协作,合理分工,全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与实习基地联系,巩固原有实习基地,加大新建实习基地力度;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双向管理制度,定岗定责,明确待遇,加强监管,双向考核;通过开展顶岗实习,不断拓宽校企合作领域,进而建设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扩大学生在实习基地就业的比例;完善实习指导费(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基地联系建设费、基地管理费等资金分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学院、企业、教师、学生等各方各环节工作质量标准、管理办法及激励机制,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三)创新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重点专业顶岗实习比例力争达到100%。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9届学生集中安排顶岗实习比例要达到90%以上,院级重点专业要达到85%以上。对所有实习生(包括分散实习)实行“四定”,即定单位、定岗位、定任务、定责任人(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创新管理手段,实行分类管理。对于集中安排的实习生要加强巡回检查和双向考核力度;对于分散顶岗实习的学生要通过网络、电话等手段,有效采用汇报制、抽查制、实习任务审核制等办法建立顶岗实习档案。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要落实好相应学习任务和实习要求,确保顶岗实习效果。
		(四)支持教学团队建设。要高度关注重点专业师资的整体结构,满足数量,提高质量,关注专业教师实践锻炼的普及面和效果,关注兼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建立更为有效兼职教师库,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完善管理办法,着力打造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131”人才工程、技能名师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工程向重点专业倾斜。
		(五)有效推进各项教学改革。加大职业岗位(群)调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大校企合作,推进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加大校企共建共管力度,推进学生实验实训、岗位轮训、顶岗实习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各专业群的建设与改革,有效推动学院各项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年学分制,改进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办法,强化技能教学和考核,强化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六)加大经费和政策支持力度。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经费争取按建设方案落实,日常教学运行经费优先保证;学院支持院级重点专业建设建设经费10-20万元,主要用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团队建设、顶岗实习等内涵建设项目,按成果给予资助,原则上不用于硬件建设,日常教学运行经费不受影响。学院将在各专业切块经费的基础上,对重点专业增加25%的课时费,用于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从2009级学生开始,有步骤在重点专业中改革人文工具课程,思政课实行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七)加强教学管理,更新观念,勇于创新。重点强化以课程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有效管理、知识管理、统筹管理、精细管理等5种管理理念,把课程管理作为整个教学管理的抓手。管理要有深度,既要管好“头(方案)”,更要管好“过程”,还要管好“结果”及结果的有效运用,要更为关注标志性成果。
		(八)各工作组根据建设项目组建建设团队,对团队成员加强培训与管理,明确建设任务和目标,责任到人,加强监控。
		(九)实行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具体实施办法按《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示范院校建设管理办法》执行。
		(十)2008年10月召开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作会,2009年12月开展中期检查,2010年下半年总结接受教育厅检查验收。
		 
		省级示范院校建设是学院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极好机遇,也关系到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建设工作人人有责,全体师生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干部要高度重视,以学院利益为重,服从大局,勤奋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勇于改革,敢为人先,强化成果意识,出更多的标志性的成果。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团结协作,确保建设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推动学院办学实力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