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新闻

校企合作 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访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陈希球

2014-2-11 10:47:10  编辑整理:佚名  浏览人数:

点击浏览下一页

每年有上百万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涌向社会,而企业却苦于无法找到合适的人选。这一错位现象表面看来奇怪,但仔细分析却在意料之中:毕业生实际岗位操作应用能力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断层。

曾经在IT企业工作过的陈希球主任,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刚到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任职信息工程系主任期间,曾经数次推荐自己的学生到企业面试,却多因为学生实践能力欠缺,而被企业淘汰。许多学生毕业后都难以找到预期中的高薪IT岗位。而这时,他深刻意识到,学校的课程体系和企业需求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而学院老师均由学校培养出来,缺乏项目开发经验,也无法将企业实际需要和行业流行趋势带到课堂上。

2008年,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址从赤壁迁到武汉,整个学校招生规模扩大。水利、建筑等专业作为长工职的特色专业,吸引了绝大多数的生源,而以“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专业为主的信息工程系则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该怎么发展信息工程系,如何培养真正高质量就业的学生,弥补高职教育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断层,是陈主任心里一直在思考和困惑的问题。

20092010年,当校企合作新模式走进了大多数高职院校,陈主任意识到,这是信息工程系计算机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而更重要的是,挑选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企业,共同培养社会上企业里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经过学校及系领导的数次考察和多方考量,2011年,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美斯坦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并成立美斯坦福信息工程系校企共建专业。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记者:在与美斯坦福合作前,信息工程系计算机专业当时的规模和招生情况如何?

陈主任: 08年校区迁到武汉后,学校整体招生情况得到改善,但计算机专业招生仍处于困境中。一是因为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职院校非常多,二是前几年学院计算机专业就业渠道没打开,三是因为长工职以水利、建筑为特色专业,许多学生因其特色专业选报我们学校,甚至有些学生到校后从计算机专业转到水利专业。因此,0910年,信息工程系是全院规模最小的系,每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大概只有150左右。

 

记者:在怎样的契机下,贵系与美斯坦福牵手成立共建专业?

陈主任:在美斯坦福之前,我们也接触了许多企业,但一直没决心合作。直到2010年接触了美斯坦福,进行初步了解后,我们去了荆州、十堰、襄樊等在合作院校考察,侧面了解了其他合作院校的一些情况。后来深入研究美斯坦福的课程体系后,出于几个原因,最终和美斯坦福建立合作关系:

一是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课堂体系较新,与企业接轨,学生能学到实用的东西。二是能签订协议,保证学生就业率。三是工学结合,采取小班教学(不超过36人),采用16种教学方法,学生有大量时间练项目。四是赏识教育,课程分为G1-G3,循序渐进,并且在教学中穿插多种比赛让学生找到自信。五是成熟的班主任团队,对学生的监管从早上到晚上。并且学生的成绩对讲师的考核收入有影响,对学习效果有刚性的要求。

 

记者:美斯坦福和长工职信息工程系采取共建共管的合作模式,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主任:合作专业从招生宣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育管理、日常管理、师资培训、顶岗实习及学生就业等过程均由合作院校与企业共同协商进行。从国家政策来看,这种合作模式也是受到鼓励和推广的,可以整合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人文关怀  素质教育

 

让陈希球主任没想到的是,与美斯坦福建立校企合作后,从招生到就业,老师到学生,整个信息工程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1年,信息工程系计算机专业招生共268人,相较合作前2010年招生106人翻倍,2012年,计算机专业共招生522人,实现了每年招生人数的跨越式增长。而2013年就业季,长工职信息工程系更是兑现了当初对就业的承诺,在2个月的时间内,2011级学生基本上全部就业,就业地点主要在上海和深圳。

    为了推动校企合作成长,陈希球主任要求职院方的讲师必须参加美斯坦福体系的培训和考核。这源于合作初期,他曾亲自参加过美斯坦福在襄樊华腾校区组织的第一次针对合作院校方的师资培训,当时他感触很深,并确定亲自担任共建专业的讲师之一。“共建专业现在采取的是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即职院在校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在刚合作时,职院方老师对美斯坦福的认可度不高,并对薪资标准有所异议。后来我们将普通专业带课和共建专业带课设置为不同的绩效系数,并将考核标准公开公布,由学校统一向共建专业的老师发放工资,保证公平。”而随着合作的紧密,共建专业职院在校老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而陈主任对学生的关注,不仅集中在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上,他更希望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能教会他们懂得生活,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因此,他一直提倡在严格的学生管理之外,多增加一些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感。希望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思想政治课等公共课程,并配合党员活动,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职业素养,最终达到全面综合发展。

 

搭建校企、人才立交桥

 

记者: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贵系对美斯坦福的合作还有哪些诉求,可以促进学校、公司、讲师、学生的多方共赢?

陈主任: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实训基地。

不可否认,企业比学校对市场把握更准确,但学校对整个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细节把握更多,如果能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有机结合,共同开发教材,一定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并且合作院校的老师参与教材开发,有利于年轻老师的职称评定,调动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另外我还希望企业能协助学校针对国家级比赛成立研发项目小组或实训基地,帮助学生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的认可。

 

记者: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谈谈您的看法。

陈主任: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必由之路,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关键如何进行深度合作。我认为,未来的校企合作应该由政府做主导,建立一个综合性园区。园区内有若干个学校,若干个企业。学校搭建中高职、专业硕士的立交桥,每个学校有多个实用型专业,且都能找到对应的合作企业,进行人才输出;而企业员工也可以在需要职业技能的时候,去适合的学校进行培训晋升;老师们能与企业一起培养人才,提高自己职业能力。

上一篇:校企合作走出困境 塑造品牌谋求发展——访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彭利余
下一篇:深化校企合作 共创育人新方略——访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院长袁晓洲
版权所有:2008-2018 | 鄂ICP备09029152号-2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